
資料:內田康夫《鯨魚哭泣之海》(新雨)(梅應琪譯)
撰寫:長靴貓/clover
那是淺見一家在某天晚餐時,所發生的對談。
稱不上什麼口舌之戰,只是一家人對於「鯨魚可不可以吃」提出各自的看法而已。
就在這次突如其來的家庭聚會結束後不久,淺見光彥受邀到鯨魚料理店吃東西,並受「歷史和旅遊」雜誌的邀稿。
主題就是「鯨魚」?
在訪問主張鯨魚可以拍的名人後,淺見轉往名人的故鄉,捕鯨的起源,太地採訪。
擁有一種不容退讓的太地。
兩年半前跟現今在水族館模型如出一轍的男性死者,六年前殉情的年輕男女,在水族館內六年前的幽靈?
淺見光彥,再度涉入。
這種名字好吸引我OQ
如果要硬分吃鯨魚派還否,我也只能說,有那麼多東西可以吃,何必那麼執著於鯨魚呢OQ
可見我不是和鯨魚有深不可切的牽絆的人….
這本我也不知道好看在哪裡。
或許跟作者所說的一樣,整本最精彩的地方在於餐桌上的攻防戰,看起來好像只是鯨魚的同意吃與否,事實上牽扯不同世代的人的價值觀,這就是代溝吧?看來明智的小弟,事實上也是感情派。
為什麼牛羊豬也很可愛,也是哺乳類,牛牛一次也是一胎啊,為什麼他們也可以吃呢?
忽然想到一個劇情,少女們愉快地去釣魚,讓自己鬱悶的心情打開心房,但最後,溫柔的大哥哥講了一句話:「玩弄生命,很有趣嗎?」
這個嘛…良知事實上有選擇性的,分做麻煩和不麻煩,完全是依照喜好。這個嘛…因為人類是怪物,不是生物,除去實質上,我們還需要精神和社會的滿足。對於其他東西抱持的眼光是「物」而非生物。
不過,既然已經是怪物,就繼續怪物吧?擇你所愛,忽視你所煩。這樣生活還會快樂點。
另外…這部分可能牽扯到雷了,這本的文案,跟內容完全是不同的感覺。
文案感覺十足陰森淒美,但內容卻處理得頗普通的,我對鯨魚的地方反而更感興趣些。
手法的部分嘛。跳過。
反而是兇手動機跟背景讓我激賞,雖然處理得有點冷感,不過用那種譬喻,還真的感覺出來了,不過也可能是我太單純,要在大海找鯨魚,事實上還蠻困難的。
還是提一下手法好了,為什麼的地方,讓我感到有點兒戲…有點太簡單了…
至於故事的背景嘛,我會很喜歡那個村莊,對於照片的事情,如果我看到照片,應該會對鯨魚感到難過。但是書裡面,也寫出了當地文化對於外界干預的不以為然。
至於父親對於孩子的愛,孩子的反抗,那段,有種難過的感覺。父親所講,我已經退休了,在別的學校任職。那種非東大才是大學的思想,事實上…大學生應該都可以理解吧,但是兒子的反抗,那也是狠狠的一巴掌。
重點在於,相信與否,對於事實只能接受,讓自己的事實深深地埋入海底。
但還是想要相信。
不過,我不太喜歡淺見的推理模式,雖然並沒有看你鞋子的土就講出你今天幹了什麼的神探方式,但對於他跟家人推翻他們的接受那段,我感到很無力啊…有點…強勢+跳脫?
頗為好看的一本,讀起來出乎意料地久!
比起手法,我對書中之間的衝擊更為欣賞。
好想看鯨魚O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