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資料:森雅裕《莫札特不唱搖籃曲》(台英社)
出版項:江戶川亂步獎精選M8,1998年2月(1998年/日本)
筆者:sourire

看來我似乎滿喜歡這本書,否則也不會在個板提及這本書後,趁著書還沒還給圖書館,再次把心得整理一遍。
這個關於一個音樂家之死的歷史推理,從序曲、安魂曲、魔笛、搖籃曲、終曲,慢慢揭開謎團的真面目,首先以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駕崩,以及一年後莫札特在貧困中過世,開始這場演奏會。

擔任主要偵探角色的貝多芬,在十八年後以第一人稱豋場,他在維也納一家樂譜行遇見一個身材圓滾滾的女孩,她正和老闆爭論著《搖籃曲》該以作曲者本人──她父親菲理斯的名義出版,絕不能竄改為莫札特,在她負氣離去之後,貝多芬即使聽到老闆對她身世的閒言閒語,也不特別放在心上,但那名叫賽蓮的女孩卻在他出樂譜行後主動攀談,還將《搖籃曲》交給貝多芬,他隨即發現曲子的不合理處,賽蓮更向他提起莫札特遭毒殺這個眾所皆知的流言。

原本無關此事的貝多芬,在之後鋼琴協奏曲的排練中,發現樂譜行老闆成了一具濕淋淋的焦屍坐在貴賓席上,而為莫札特所譜的《魔笛》寫劇本的劇作家則被關進救濟院,隨後接二連三的生命威脅,讓貝多芬決定在徒弟徹爾尼,以及賽蓮、舒伯特的協助下,調查莫札特死亡背後隱藏的真相。

和音樂有關的故事總是特別有吸引力,只是這本書的重點幾乎不在音樂之上,但是輕鬆愉悅的筆調彌補了這一點,讓歷史推理不如想像中的沉悶無趣,貝多芬孤傲頑固的強烈性格,使他偶爾流露的善良本性更顯得可愛,他以第一人稱俐落地展開故事,無論對自己或他人的敘述總是直率且毫不遮掩,如果不是他這種典型維也納人的個性(大概是吧),這本書的節奏也不會這麼鮮明緊湊。

另外三位配角總是和貝多芬有精采的言語交鋒,你來我往的鬥嘴讓人看了便跟著哈哈大笑,貝多芬師徒二人在嘴巴上誰也不讓誰,默契絕佳的搭配連貝多芬都認為他們可以組成相聲拍檔,這也大概是本書最大的看頭了,師徒倆的毒舌真是不分高下,雖然我總覺得《交響情人夢》的千秋和貝多芬的個性有點相像,但千秋諷刺人的技巧似乎還差得遠呢(貝多芬真的是大師)。

書後的解說者提到這本書公開時正好遇到《阿瑪迪斯》在日本公開放映,同樣都是以莫札特謀殺為背景,幸好沒有讓抄襲之嫌影響得獎,提到《阿瑪迪斯》這部電影,雖然還未曾看過,但也曾經在文化局圖書館發現過原作劇本,可惜劇本終究是不太合閱讀的胃口,還是找個機會看電影比較實在。

順帶一提,書中的貝多芬當年正值三十七歲,耳朵已經不太靈光,時常為耳疾所苦,幸好他還挺懂得苦中作樂,而鋼琴家徹爾尼十八歲,女高音賽蓮也是差不多的年紀,至於舒伯特則只是個在神學院學習的十二歲小少年。此外,森雅裕筆下的角色是按照他的設定呈現,但這些在歷史上留名的大人物是否真是如此,又是另一個謎團了(私心希望他們真的那樣幽默風趣,哈哈)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CNU MYSTE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