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資料:湊佳苗《少女》(皇冠)
撰寫:余小芳/kingdom
《少女》為湊佳苗的生涯第二本長篇創作,不過作為於台灣書市面市的第三部作品,應該不免會被拿來與《告白》或《贖罪》二書比較吧。何況《告白》、《贖罪》都是讓某個角色的視角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,訴說著他們的故事和心情。面對首尾連結又一再翻轉的《告白》,作者要突破這樣的寫作確實是不太可能了。至於《贖罪》則是當年事件過後的每個人努力想要做些什麼來彌補,只是結尾因為過度簡短而顯得太過草率。
本書採用第一人稱,主要以草野敦子和櫻井由紀兩位高中女生的角度交叉進行,由於她們兩個喜歡劍道又因為各自的原因放棄,一開始區別不大而顯得敘事有點混亂,不過很快就能融入劇情裡頭。當第三位少女紫織出現,會讓讀者瞬間明白某件事──為了不影響閱讀樂趣在此不多說。紫織雖然看似是兩人友誼崩壞前的緩衝,但實際上充其量是一只催化劑,主要的刻劃重點依然是敦子和由紀。
十多歲的少女的心思細密又複雜,因為不了解對方而產生誤會和嫌隙,她們以「惡意」和「不成熟的心靈」觀看世界和解讀朋友的行為。紫織提及身邊有朋友自殺身亡,這原本是傷心又恐怖的事,卻產生炫耀自己碰觸過死亡、了解死亡的心態;因為這個言論的觸發,她們以渴望早一步接觸死亡,用以超越好友的詭異想法為暑期計畫的起始點,敦子前往老人安養院幫忙,由紀則加入為小孩及老人服務的朗讀會。
因為是好朋友,所以想法也一樣嗎?(苦笑)
從「死亡」出發,另外帶出「因果報應」的主題倒是不斷地貫串全書,通過惡意和不善承載主題,它套住每段環節和各個人物。最後的結尾是雙面刃,即便補足了劇情和人物關係,卻可能流於畫蛇添足的評價。
原本以為湊佳苗筆下的人物應該都壞掉了,氣氛大概也愉悅不起來,閱讀時屢屢因為那些惡意和扭曲而浮出不舒服的感覺,不過到了中途突然意識到可能會迎向光明大結局而期待。雖然全書內有太多巧合包裝和關係連結,然而驚喜的成分高過於對巧合的負面觀感。放任著腦袋而不多推測和揣想,讓思緒被小說的情節牽著走,體驗小說內的「循環」也滿不錯的。
我想是因為全書擺脫陰沉的本質,充滿明亮感,才讓自己對這本書的好感度上升的,不然少女之間對於接觸死亡的角力,以及用著不好的眼光省視一切,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又厭惡;雖然比不上桐野夏生那麼陰沉和絕望,不過泥濘感卻一直存在書頁間。兩位少女雖然對於預見死亡充滿期待,卻在遇見死亡的瞬間發現自己還沒有能力面對而逃得遠遠的,很樂見於她們解開心結且彼此了解對方的心意,即便是拉著對方的手排著漢堡焗飯的隊伍,卻也洋溢著光輝般的溫暖。
一切的出發點,就只是想要保護對方而已。